梁冬对话田宏杰:教育孩子时,很多妈妈发火不是因为愤怒,而是因为无助 | 第一期
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:自在睡觉
ID: zizaishuijiao
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自在睡觉微信公众号
导读
教孩子写作业,是一件很考验亲子关系的事,往往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,效果也不理想,家庭气氛也变得异常紧张。
其实,孩子内心都想要好好学习,但由于缺少足够力量去抵抗学习的倦怠和挫折,这时候是需要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跨越挫折,不断强化他“想要学习”的力量。
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,田宏杰很懂得孩子的心理,她一直帮助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,用心理学激励孩子主动学习,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,并改善亲子关系。
cinian
《梁品》之
梁冬对话田宏杰第一期
田宏杰
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
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
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班教师
北京青年政治学院
北京青少年研究所负责人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20年专攻儿童发展
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
学生中很多都是中小学校长、教师、
心理咨询师,是“老师们的老师”
收听提示: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成长与问题总是相伴的,没有哪个孩子是绝对完美的。 很多妈妈不是因为愤怒而发火,她发火的底层逻辑是:无助感。 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地位,不在于他事业有多成功,而在于妻子如何对待他。 妈妈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关爱关系,父亲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规则关系。 在一个家庭里,只要女人的内心稳定了,家才容易稳定。 |
点击上方△绿标即可收听音频
01
陪孩子做作业的正确方法是什么?
我(田宏杰)自己的孩子,正在读小学三年级。有时候小朋友会像大人一样全神贯注地学习,当我刚为此感到高兴的时候,却发现他变得磨蹭,并且有错不肯改。
身为父母我们会为孩子每天的成长变化而欣喜,但同时新的问题也会出现,他的成长一直是“成长”与“问题”相伴的,没有一天是绝对完美的孩子。
到底是儿童教育重要?还是对父母的教育重要?举例来说,很多父母来我这里咨询的时候会说:“孩子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听讲,老师经常告状,我带孩子来咨询”。一般这种咨询,我是不接受的,如果父母不咨询,只让孩子咨询,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。
孩子只是一个结果,父母给予他什么样的教育行为,如何去引导他,那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。
有些孩子可以不用家长管,自己都能好好学习,但这种孩子的几率仅有百分之一左右。当然也有家长费尽心力教育,但依旧没什么用的孩子,这种大概有千分之一左右。大部分的孩子都趋于中间地带,好和坏同时并存。
每个孩子都曾说我想好好学,我要认真听讲,我要认真写作业,我要高效学习,一会儿我再出去玩……实际情况是不会的。
很多父母在陪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时,经常会非常着急。我们大人习惯高效率,但孩子写作业不是这样的。他们速度很慢,写一行字,一会要喝水,一会要上厕所,中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事,其中还包括写错了,于是反复来回地写。
在孩子特别慢的时候,父母从中能看到什么就特别重要,如果父母一直盯着“慢”,结果就是孩子会越来越慢。
曾经有个妈妈告诉我,她听我的课里面提到不能对孩子咆哮,不能说孩子磨蹭、邋遢、走神。她说这些词,她全说过。以前她觉得,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孩子的错,现在她觉得是她错了。
年龄稍长的家长听到这些,在心理上是会后悔的。如果我们能早点掌握孩子的心理、了解孩子,明白孩子在早期就是会注意力不集中,明白这些是需要家长培养的,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是有“套路”的,只要将“套路”掌握好,孩子其实是能够好好学习的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02
很多妈妈发火不是因为愤怒,
而是因为无助
当妈妈与孩子处于同一个思维维度、情商维度,他们两人在互相咆哮的时候,爸爸该怎么做?
其实在这个时候,无论爸爸怎么做,都会引起妈妈的怒火。如果爸爸在争吵的时候,默不作声,妈妈会很生气地说:“你为什么不管孩子?只有我在管”。但如果爸爸说:“你能不能对孩子小声点说话,这样与他争执,他也学不好”,这时候妈妈的怒火会更大,妈妈会觉得:“你不管就罢了,还“诈尸”。(“诈尸式育儿”是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缺位,却又偶尔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指责孩子和妈妈。但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,这种武断的指责会给孩子和妈妈都带来更大伤害。)
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,肾上腺素会提升,心跳加快,血液也会加速流动到四肢。这对于动物而言是有好处的,它可以出拳更猛、跑得更快。但生气对人来说是个“麻烦”,人在生气的时候,因为血液流向四肢,因此头部供血就会不足。
所以当妈妈生气的时候,她就无法理智地思考问题,因此就有可能采取最原始的解决方案,有可能是打,也有可能是骂。
如果夫妻二人事先商量好,等妈妈生气的时候,爸爸非常安定地过来说:“你出去,我来陪孩子”,妈妈会觉得很安心,因为这让她觉得,这不是因为她错了,她发火了。
很多妈妈不是因为愤怒而发火,她发火的底层逻辑是:无助感。她觉得自己很无能,无法教育好孩子,所以她才发火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这时候如果父亲突然插手,那么妈妈的火气会更大。但是如果他们之前商量好了,爸爸过来安心陪孩子学习,那状态就会变得不一样。
但大部分爸爸,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消失,他们不是在打游戏,就是在看电视,或者以要开会,各种理由推脱,要么干脆就不回来。
这是因为,在情绪处理上,大部分男人都不是很灵活。有时候,妈妈的怒火会延续到爸爸身上,这个时候,男人的内心是逃避的。
当然,还会有一些其他情况,比如,当妈妈与孩子争执的时候,孩子会说:“你们两个人吵架,为什么要把怒火发在我身上?”或者是,当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,孩子知道妈妈不对,但同时他也知道妈妈不会听他的,所以当爸爸出现的时候,他就会说:“爸爸,你来评评理,我妈妈是不是不对?”
大人生气的主要原因,就是因为孩子说的是对的,所有的愤怒都是源于自己的无能感。
当妈妈与小朋友争吵的时候,作为父亲,应该双方都要陪伴,双方都要关怀,最少也要做到不添油加醋。只有两个人都被关爱到了,这件事情才有可能解决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03
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地位,
在于妻子如何对待他
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经观察到,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:母亲通常比较强势,父亲比较缺位。
因此,很多妈妈衍生出一种隐隐的担忧,她们认为爸爸除了买单,基本上没什么用。并且在自己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,他又突然出现评判是非,妈妈内心会觉得:“我骂孩子是在行使教育权利,你骂孩子就相当于骂我”。
在这个时候,父亲应该怎么做,才能重塑自己的威信?让妻子与孩子都尊重自己。
其实,一个父亲在子女心中有何地位,不在于他事业有多成功,而在于妻子如何对待他。
有些父亲在外面是百万富翁,或者某个公司的创始人,但自己孩子长大后对他的评判却是:“我爸爸对家庭一点贡献也没有,家里全是妈妈在操持”。
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妈妈塑造的,当父亲教育孩子的时候,妈妈的态度格外重要。如果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妈妈说你说的这是什么,你说的不对,这时候孩子立刻就会明白,在这个家谁的地位比较高。
爸爸首先应该与妈妈统一一个观点:妈妈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关爱关系,父亲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规则关系。
但实际情况上,很多家庭是爸爸与孩子建立关爱关系,妈妈与孩子建立规则关系,错位颠倒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是对的,那自然是好的。如果爸爸教育的不对,这本质上和孩子长大以后面对“权威”是一样的,“权威”有对也有错,这个时候,孩子难道要与父亲发生争执吗?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04
毫无条件地满足孩子,
孩子很容易丧失“弹性”
父亲有时也会做错事。我们家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时候,我们准备为她打造一个儿童房,爸爸在儿童房里刷了粉红色的墙,然后与孩子共同在网上选好了家具。
等家具邮寄过来的时候,孩子却不开心了,因为她希望的粉色,收到的实物全都变成了棕红色。孩子看到以后就很着急说:“这不是我要的颜色,这是男孩的颜色,爸爸你把它退回去”。爸爸说:“退不回去了”。于是孩子就哭着说:“我不要这个,我要那个”。这时候爸爸也慌了,他没想到孩子反应这么激烈,于是说:“过两天给你涂成粉色好不好?”。
一个四岁的孩子她知道,这是爸爸在骗她,于是她很生气的说:“我不要这个颜色”。
作为妈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?难道要与先生一起欺骗孩子?对孩子说:“这个棕红色很好看”。这其实是不行的,因为这样做的话,就相当于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。
教育一定是同频共振的。在这个时候,作为妈妈首先要去同情她,但也不能斥责先生。因为一旦斥责先生,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爸爸总是做错事。
我就对孩子说:“这不是你们选的颜色?”孩子斩钉截铁的说:“不是,绝对不是”。我又说:“我觉得这个颜色还好,你不能接受吗?”孩子说:“不行,我绝对不能接受,一定要换回去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是处于情绪当中的。但过一段时间她的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,妈妈问先生:“为什么没有买你们商定的颜色?”先生说:“她上幼儿园的时候会觉得粉色好看,但她长大以后,可能会觉得这个颜色不好看。”
过一段时间,孩子心里明白,事情已成定局。也开始动摇接受现实,这时候我对孩子说:“家具装好了,颜色很好看,你要不要去看?”她说:“我不要去看”,我又对孩子说:“爸爸可能对公主房的理解与你不一样,美国迪斯尼公主房是粉色的,但安徒生童话里描述的公主房都是棕红色的”。
孩子很喜欢安徒生童话,她听了以后说:“好像是这样,北欧的公主房都是松木的颜色”。于是她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,然后就去看布置好的房间。等她发现有钥匙的抽屉之后,就将自己心爱的东西放进去,这时候她说:“我还是喜欢这种公主房”。
她开始转变自己的想法了,孩子的“弹性”就来源于此。如果父母毫无条件地满足孩子,孩子就容易丧失 “弹性”。当有事情磨炼他的时候,他就有可能打破内心的桎梏,去接受其他东西。如此一来,孩子反倒能意识到自己“弹性”的那个部分。
在未来,孩子在面对完全不能接受的环境,也许他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。
05
妈妈内心要稳,
而且要把长远目标抱持在心中
在家庭中如果爸爸帮不了妈妈,那么她该如何调动先生的参与感?
在一个家庭里,只有妈妈的内心稳定了,家才容易稳定。如果女人的内心没有充足的力量感、不够稳定,那么孩子与先生可能会感觉到压力。
妈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:将教育的长远目标放在心里。培养孩子学习的目的,不是为了“陪”,而是为了“不陪”,是为了孩子能够自主、主动地学习。
如果妈妈总是制定高目标,比如要求孩子专注学习30分钟,孩子可能会感到很沮丧。因为如果达不到妈妈的标准,孩子就会觉得:“我做不到专注30分钟,我无法好好学习,我达不到妈妈的要求。”
一个努力的孩子,每次都无法完成妈妈的要求时,他就会感觉很无助。觉得自己学习不行,专注力也不行。
如果一个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,就觉得自己专注力不行,等他到四、五年级,大脑额叶发育完善,抑制功能也好了,他的专注力依旧不会很好。
妈妈应该在孩子小时候,用眼睛认真观察,孩子在每天的学习中,他到底是怎么变化的,每天孩子都有什么新进展。
比如,今天孩子在学习之前,就去上了厕所。明天可能就会在学习的时候,主动将周围没用的文具拿走,防止自己走神。后天,他可能就会做一个作业清单,然后按照清单去学习。
孩子每天都会有细微的变化,妈妈要看到这些变化,要学会鼓励孩子,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方法。这样做,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才会越来越强。
因此,这个时候妈妈内心要稳,而且要把长远目标抱持在心中,这个长远目标就是:培养自主学习的孩子。
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通过、一个个小能力,一个个小方法不断拼凑起来的。
如果妈妈一直将长远目标放在心里,她就知道该怎么给先生提要求,等先生不管不问才提要求,这可能为时已晚。
在教育过程中,妻子应该首先提出哪些事是先生能做的,应做的。先生做到以后,内心会油然生出成就感,而妈妈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中国有句古话叫“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。
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,一定是妻子将先生需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,然后先生才能分清,哪些是自己要做的。妻子通过反复与先生强调事情的重要性,先生心里就会知晓,然后就会想着如何做,等先生什么都不管的时候,确实已经为时已晚。
▲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
06
“单亲妈妈”式育儿,
会对孩子的婚姻观造成很不好的影响
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,表面上夫妻双方住在一起,但实际情况却是“单亲妈妈”式育儿。这种情况下,妈妈怎么做才能不把自己的怨恨、愤怒传染给孩子?
首先,这种情况是存在的,如果妻子知道先生最近一段时间不在家,或者他一直出差的话。那么她面对孩子的时候,反倒会心平气和。因为她心里,没有对先生的怨恨心,她也不依托别人,她要做的就是全身心教育孩子,培养孩子。
但是如果先生在身边,但他出去玩不管孩子,妈妈这时候反而会更焦躁,更难受。实际这两种模式中,爸爸在位还是比较好的。
因为孩子在爸妈身上,一方面能够学习知识,另一方面,他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与接触。
如果孩子仅仅是妈妈教育,爸爸完全不管,父母之间也只讨论柴、米、油、盐这些琐事,这样的关系对孩子的婚姻观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。
07
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
妈妈要给爸爸一个“低门槛”
让他参与进来
现代父母或多或少都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,他们认为在孩子面前最起码要表现出正常的人际关系,但实际上很多父母并不是很亲密。在这个时候,父母应该假装很亲密表演给孩子看?还是告诉孩子,这就是人间的真相?
父母双方应该主动构建夫妻关系,教育孩子的过程,就是构建夫妻关系的过程。
比如,当先生回家的时候,妻子一直抱怨孩子有多不好,那么先生会感觉很挫败,他觉得自己在外面拼死拼活,就是为了家庭能够越来越好,但现在看到这个样子,心里就会有挫败感。
最好的方式是,妈妈应该时常找一些小事情与先生商量。比如孩子总是削铅笔,妈妈可以对爸爸说:“孩子最近总是削铅笔,铅笔不好削,作业也写得很慢、很粗,该怎么办?”
于是爸爸就会想办法解决这件事,比如给孩子买一盒铅笔,削好十支给他,对孩子说:“你检查一下,是不是哪只都行?”就这样一件很小的事,只要爸爸能解决,他就会觉得自己对孩子还是可以教育的,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。
所以在教育过程中,妈妈不能只报怨,应该给爸爸一些小事情做,先生在这个过程中,他会有成就感,会觉得自己的创造力很强,会觉得自己能与孩子沟通。他就会慢慢地参与孩子的教育,投入的也越多。
本文授权转载自:自在睡觉
ID: zizaishuijiao
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自在睡觉微信公众号。
- END -
大家都在看
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
对话尹烨2:你自认为的捷径,其实是最远的路
此念手记
丰子恺:童心的培养
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怎么办?
点击阅读原文,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
喜欢~马上点击在看 ❤